人民日报发文:警惕针对“海归”人才的四种论调!

留学生
留学咨讯 浏览量:12 发布时间:2025-07-31

“70%的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是海归……”,却被贴上“二流“标签?当部分网络舆论偏见遇上国家数据,打脸来得太快!

面对网络杂音,人民日报发文《警惕针对“海归”人才的四种论调》,以历史视野与数据事实直面争议~


01

四大论调:偏见背后的认知误区



文章开篇指出:“人才的流向,也是时代的风向”。当前受地缘政治、学术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,许多早年留学、旅居海外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正选择回国发展。


❌️谬论一:回国养老“摘桃”论


人民日报:今天的中国不论是创新能力、科研条件、科学评价机制、政策支持力度等皆为优质,人才聚集在此,是必然的现象。在中国竞争激烈的环境下,海归派也需要有实力。


“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,截至2023年,70%以上的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、70%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、大部分三甲医院院长,都是留学回国人员,存在感不低,贡献也不少。”


图源:人民日报


❌️谬论二:回国人才“二流”论


人民日报:近年来,许多学者恰恰因为研究领先被海外视为“威胁”而受到排挤。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,则天下无不可成之事”。


更何况,“今日中国,早已不是谁顶个‘海归’的帽子就被盲目推崇的年代,拿出真才实学,做出实实在在的成果”,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要,并能创造价值有所贡献,就应当获得欢迎与重视。


“这一点,对海内外人才都是一个标准,一把尺子”。


图源:人民日报


❌️谬论三:出国留学“原罪”论


人民日报:中国多年来都“支持留学、鼓励回国、来去自由、发挥作用”。中国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,创新探索的路径本就多元,跨国学习正是彼此借鉴、缩短技术差距的必由之路。


图源:人民日报


❌️谬论四:内外人才“对立”论


人民日报:人才竞争的本质是能力与贡献的比拼,而非身份标签的较量。今日中国机遇足够多,事业舞台足够大,容得下各类人才各显其能、各建其功;海归人才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,本土人才更接地气,各有优势。


图源:人民日报





02

海归力量,用实力证明


从时代发展来看,诸多事实已然证明,留学生归国为国家建设注入了不可替代的力量:


✴️从 “两弹一星” 的惊天伟业,到如今 5G、新能源、机器人技术的突破创新,归国学者始终是科研攻坚的核心力量。


✴️跨国学习的经历助力缩短技术差距,海归群体更成为国际合作的 “天然桥梁”。正如中芯国际等企业的崛起之路,便离不开海外技术人才的回流支撑。


✴️海归创业热潮持续带动就业增长(如互联网领域的蓬勃发展),本土人才与国际团队的协作更显著提升了产业竞争力。


与此同时,中国正以史无前例的开放姿态拥抱海外学子。


去年 12 月,十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》,为吸引更多留学人才回国工作、创业和为国服务提供政策保障。


图源: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


全国各地亦纷纷推出针对性支持政策,

相关推荐
扫码联系
电话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