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状元,是清北里最痛苦的一批人

高考
语言学习 浏览量:10 发布时间:2025-07-30

每年高考落幕,那些在全省名列前茅、手握北大清华录取通知书的学子,总会迎来人生的 “高光时刻”—— 收获羡慕与夸赞。


作为高考的优胜者,这些年轻人往往承载着沉甸甸的期望。


近日,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在纪录片《十年前的高考状元,过得好吗》中,与十年前的高考状元展开对话。状元们走出考场后,都曾面对这样的困惑:我能一直保持优秀吗?人生会就此走向 “旷野” 吗?




01

“状元”必须走最成功的路


纪录片的主角吴呈杰,在 2014 年的江苏高考中斩获理科状元之位。他的高考总分达到 430 分(含 4A 加分 5 分,实考分 425 分) ,其中语文 141 分、数学 183 分(含附加题)、英语 101 分,物理化学双 A+,这一成绩足足比江苏省理科第二名高出 10 分。


早在高考前,吴呈杰就凭借自身优异表现获得了北大校长实名推荐,按照规则,北大录取线下 30 分即可录取他,彼时踏入北大的校门对他而言基本是确定无疑的事。在吴呈杰的规划里,他满心期待能进入北大攻读新闻专业,憧憬着毕业后成为一名记者,往后以文字工作作为营生手段。


高考成绩放榜后,“省状元” 这个响亮的头衔,却让事情的发展偏离了他原本的设想。


如此顶尖的高考分数,固然为吴呈杰敞开了众多高校和专业的大门,给予他更多选择的机会,但同时也似乎 “屏蔽” 了一些可能。


但凡知晓他有学新闻意向的人,都会抛出类似的疑问:“一个状元跑去做记者,是不是太可惜啦?”“考这么高的分,读新闻传播专业,会不会有点浪费呀?”



在接受媒体采访时,面对这些同为 “新闻行业从业者” 的记者朋友们,大家纷纷以自身的亲身经历来劝他改变想法。记者们向他倾诉当记者工作强度大,日常十分辛苦,薪资报酬却并不高,还提及以往状元们大多倾向于选择商学院。


在那年夏天,综合各方因素考量后,吴呈杰最终没有 “浪费” 自己的高分,而是选择进入了在当时最为热门,录取分数线也最高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 



02

人均尖子生,却处处“预制”大学生


“状元” 头衔让吴呈杰初尝年少得志的滋味,却也让他早早明白,所谓得志,不过尔尔。


从村小读到县中,在传统教育体系里一路成长的吴呈杰坦言,自己确是吃到了时代的 “红利”—— 只因他擅长考试,而在他读书的年月,考试几乎是多数学生唯一的上升通道。



擅长考试的少年成了状元,可走进大学,他才发现有太多考试解不开的困局,比如社交。


当年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,是精英教育的代名词。吴呈杰入学时,院系里光省状元就有三十多位,甚至有个全由省状元组成的社团。



入学后,他参加了不少社团面试,多数铩羽而归。面试学院公认顶尖的辩论社时,学长学姐审视的目光,让他觉得自己像件被挑拣的商品,瞬间陷入自我怀疑。


同省的学姐好心提点他,光华四年该这么过:大一一门心思刷绩点,尽量选 “水课”,甭管自己感不感兴趣;暑期实习非大机构、大公司不去;大三就得敲定出路 —— 保研、工作还是出国;前三年铺垫到位,大四便能 “高枕无忧”,只需在一堆选项里挑个最优解。



大学生活像本步骤分明的说明书,学生照着统一程式活成 “预制件”,拼命为自己的人生天平添砝码,只求铺就一条万无一失的坦途。


纪录片里,另一位带着状元光环走进北大的同学也说,生活里不确定的因素和问题太多,让她做选择时总忍不住倾向那条看起来更稳妥的路。


“预制人生” 和多数人憧憬的大学四年相去甚远,可在吴呈杰眼里,身边的同学都在扮演 “精英”,急着把自己催熟。


林小英将这种 “预制” 生活比作一套系统。


80、90 年代的大学生进了大学,是持续汲取的状态;如今的孩子接收了太多信息,家长们也学了一套又一套教育理论。

相关推荐
扫码联系
电话联系